当今社会,人们生活节奏快,面对较大的生活、工作压力,许多的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,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。生理功能状态良好,没有疾病或病症只是传统的健康观念,现在更多人关注心理健康,一个人只有在肉体、精神和社会都处于良好的状态,才是健康的,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,还包括心理健康。
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,“精神病”这个词频繁出现,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提起精神病,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,疯疯癫癫的状态,破烂的衣衫,冲动有攻击性,但是这些和我们今天所谓的精神病有所不同。由于很多人对精神病的认识存在误区,导致对精神病患者有偏见,使得患者备受精神折磨,特别是具有认知能力的患者,因为其对周围的异常言行非常敏感,常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自卑、焦虑、恐惧、抑郁、人际关系紧张等负面心理。
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,消除误区,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对心理健康认识水平和科学素质,增强防病、治病、康复意识有重要意义,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疾病,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哪些种类,病因是什么,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呢?
中心张主任说,随着社会的发展,精神疾病即精神障碍已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,同我们常说的内、外科疾病一样,包含很多种疾病,精神疾病是指患者有严重心理障碍,且情感、认识、动作行为、意志等心理活动都会出现持久明显异常,患者不能正常工作、学习、生活[2],其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,患者以妄想、幻觉、错觉、情绪障碍、自言自语、意志减退等认知、情感、意志障礙为主要临床表现,严重者甚至在病态状态下,有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动作行为表现,若不予适当治疗,还会出现被害妄想、抑郁情绪、极度兴奋、药源性焦虑等并发症。
常见的精神疾病类型:
精神分裂症,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,此病患者不同类型的表现亦多种多样,如偏执型表现为凭空幻听,释义妄想,敏感多疑,思维剥夺,不与周围人接触;紧张型主要表现为动作迟缓,少语少动,沉默寡言,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或者有完全相反的表现,冲动,砸东西,伤人毁物等。
情感性精神障碍,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,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精神障碍的总称。包括首次及反复抑郁发作、双相情感障碍(即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)、躁狂发作、持续性情感障碍。因其分类不同,各种疾病常有不同表现,如首次及反复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包括思维缓慢、反应迟钝、精神易疲惫、失眠等临床表现,患者常有厌世表现,觉得活着没意思,继而出现自杀行为。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,兼有躁狂、抑郁两种状态,可在同一患者间歇交替反复发作,也可以以一种状态为主反复发作,疾病具有周期性和可缓解性。
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有多方面,流行病学研究证明,遗传因素在特发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,环境因素可以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并增加个体对精神病的易感性,影响神经发育,另外包括神经递质改变、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都是精神疾病的病因。因精神疾病的病因多样,使疾病的预防、治疗及预后愈发困难。
精神病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为主,心理治疗、饮食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。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,如氟哌啶醇、氯氮平、奥氮平等;抗抑郁药物,如氟西汀、帕罗西汀、舍曲林等;抗躁狂药,如卡马西平、碳酸锂等;抗焦虑药,如阿普唑仑、文拉法辛等。心理疗法对治疗精神病有正向作用,有研究显示,采用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疗法,有治愈精神疾病临床症状的倾向。饮食治疗,可以采用改善饮食结构,控制膳食补充及各种营养素摄入,有利于由于营养缺乏导致的疾病的恢复。
对于精神疾病患者,人们要给予更高的关注,消除疾病误区,对于疾病的治疗,建议早期干预和预防,早期治疗会缩短精神病发作的持续时间,对减少疾病复发及缓解患者智力下降有积极作用。调研显示,精神病诊疗率低,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中,约四分之三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治疗,其实绝大部分的精神疾病患者是可以通过规范治疗缓解症状,甚至消除症状,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。因此对于已经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而言,要积极就医,与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,及早到医院治疗,及早康复,更早的回归社会,减少家庭、社会的经济负担。